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週邊神經刺激器植入術

17.1 治療部位:周邊神經。

17.2 技術種類:暫時性神經刺激器植入術、永久性神經刺激器植入術。
17.2.1 暫時性神經刺激器植入術:在X 光導引下,以穿刺方式將電極導線植入於欲刺激的神經附近,連接體外電流產生器,放電測試約三到七天,觀察止痛效果以及副作用是否可接受,以決定是否要植入永久性神經刺激器。
17.2.2 永久性神經刺激器植入術:經暫時性周邊神經刺激測試確認止痛效果理想後,同樣於X光導引下將電極導線植入於欲刺激的神經附近,並連接到植入於鄰近部位皮下的體內
電流產生器,以達到長時間電刺激治療。

17.3 適應症:偏頭痛 (刺激枕骨神經),各種周邊神經疼痛,或慢性疼痛範圍僅侷限在某一周邊神經支配區域內,或頭顱顏面部位疼痛其他疼痛經其他治療無效者。

17.4 注射方式:
17.4.1 安裝生命徵候監視器。
17.4.2 有時需要注射點滴 (需接受靜脈全身麻醉之患者才需注射點滴)。
17.4.3 暫時性神經刺激器植入術:一般不需全身麻醉,在X 光導引下,以穿刺方式將電極導線植入於欲刺激的神經附近,連接體外電流產生器,此時醫師或助手會詢問病患是否有感到麻或電的感覺,此感覺是否涵蓋疼痛部位,並根據病患反應調整電極導線位置,確認位置理想後即可。
17.4.4 永久性神經刺激器植入術:麻醉方式可能採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視治療部位決定,病患經暫時性周邊神經刺激測試確認止痛效果理想後,同樣於X光導引下將電極導線植
入於欲刺激的神經附近,並連接到植入於鄰近部位皮下的體內電流產生器,以達到長時間電刺激治療。

17.5 預期療效:被刺激神經所支配區域內有麻電感,疼痛感覺被抑制。

17.6 副作用、併發症:
17.6.1 副作用:被刺激神經所支配區域內有麻電感。
17.6.2 併發症:傷口感染、膿瘍,神經損傷,或導管移位、脫落需手術重置。

17.7 健保給付::均無給付。

17.8 國內醫院自費價格概況:11,050 ~ 19,500 (依部位、治療數目、及技術不同有差異);另需特殊高價自費衛材。

本文取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介入性疼痛處置技術簡介

脊髓刺激器植入術

16.1 治療部位:頸椎、胸椎、腰椎。

16.2 技術種類:暫時性脊髓刺激器植入術、永久性脊髓刺激器植入術。
16.2.1 暫時性脊髓刺激器植入術:於X 光導引下,將一電極導線以穿刺方式植入脊椎腔內硬脊膜外空間,連接體外電流產生器,以各種頻率,強度及放電模式測試是否能以電流刺
激脊髓方式抑制疼痛,用以決定是否要置放永久性脊髓刺激器,因連接到體外,為避免穿刺傷口部位感染,不宜長時間使用,一般測試時間約以三到七天為限。
16.2.2 永久性脊髓刺激器植入術:經暫時性脊髓刺激測試確認可達到理想止痛效果者適用,同樣於X 光導引下將電極導線植入脊椎腔內硬膜外空間,並連接到植入於腹部或臀部皮下的電流產生器,待傷口癒合後即無感染問題,可長時間使用,電池耐用年限依使用電量大小而不同,一般約可使用五到七年,電池沒電後可手術更換,電流產生器可由體外遙控,醫師及病患可視疼痛狀況變更設定。

16.3 適應症:脊椎椎板切除術後症候群,交感神經失養症,周邊動脈阻塞,神經根病變疼痛,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等。

16.4 注射方式:
16.4.1 安裝生命徵候監視器。
16.4.2 注射點滴(須接受靜脈全身麻醉者)。
16.4.3 置放暫時性脊髓刺激器:一般不採用全身麻醉,病患於術中須保持清醒狀態,病患俯臥,醫師於穿刺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藥後,於X光導引下以穿刺針穿刺入脊椎腔內硬脊膜
外空間後,置入電極導線,並立刻連接體外電流產生器開始放電測試,放電時病患會感受到不同程度的麻的感覺,並須回答電流是否能涵蓋疼痛部位,以及是否能抑制疼
痛,此步驟時醫師及助手可能會反覆以不同設定測試,並依病患反應盡可能調整電極導線位置到最理想部位,某些狀況的病人可能需要置放兩條電極導線才完全含蓋疼痛部
位,達到理想位置後於穿刺部位覆蓋上消毒紗布即完成,回到病房後連接著體外電流產生器繼續測試不同放電模式以找出對病人的最佳設定,並觀察止痛效果是否能持續穩
定,測試階段完成暫時性電極導線直接抽出即可。
16.4.4 置放永久性脊髓刺激器:因植入電流產生器部位需切開一約十公分的傷口,一般會採全身麻醉下進行,在全身麻醉後,醫師同樣在X光導引下將電極導線置放到與先前置放
暫時性電極導線同樣的部位,將體內電流產生器植入於腹部或臀部皮下,並將電極導線連接到電流產生器,縫合傷口後完成。

16.5 預期療效:病患在有電流放電時會感覺有麻麻的感覺,疼痛感覺可能不會完全消失,理想狀況下疼痛可減輕七到八成。

16.6 副作用、併發症:
16.6.1 副作用:被刺激部位麻電感覺。
16.6.2 併發症:傷口感染,中樞神經感染,硬脊膜膿瘍,脊髓神經損傷,或導管移位、脫落需手術重置。

16.7 健保給付:: 均無給付。

16.8 國內醫院自費手術價格概況:11,050 ~ 19,500 (依部位及技術不
同有差異);另需特殊高價自費衛材。

本文取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介入性疼痛處置技術簡介

脊髓長期給藥裝置植入技術

15.1 治療部位:腰椎。

15.2 技術種類:脊髓腔導管植入術、脊髓腔port 植入術、永久性脊髓腔幫浦植入術 (此三項治療的共同之處在於利用直接將止痛藥物注入脊髓腔的方法,達到比口服或肌肉或靜脈注射藥物更好的止痛效果,同時減少口服或注射藥物所造成的副作用)。
15.2.1 脊髓腔導管植入術:以穿刺方式將一導管置入脊髓腔內,可讓止痛藥物經由導管注射入脊髓腔,在三種治療方式費用最低的一種,但導管直接連接至體外,感染風險較高,不能長久放置,需定期更換,只適合住院病患使用。
15.2.2 脊髓腔port 植入術:於脊髓腔內置入導管,同時於皮下植入一注射用底座 (類似化學治療使用的人工血管),將導管連接到注射用底座,之後可經由注射用底座將藥物直接注
射入脊髓腔,感染風險較低,但病患仍需至少每天一次以上定時在醫院接受醫護人員從port 注射藥物。
15.2.3 永久性脊髓腔幫浦植入術:於脊髓腔內置入導管,同時於腹部皮下植入注射幫浦,幫浦本身內含儲藥空間,將導管連接到注射幫浦,之後幫浦可24 小時自動給藥,並可由體外遙控給藥速度,傷口癒合後即幾乎無感染風險,狀況穩定後可出院,之後視使用藥物劑量多寡不定期 (一般每半個月到三個月一次) 到醫院補充幫浦內的藥物即可,適合追求生活品質病患,但費用最高。

15.3 適應症:無法以口服或靜脈注射藥物控制之癌症疼痛及慢性頑固性疼痛。

15.4 手術方式:
15.4.1 安裝生命徵候監視器。
15.4.2 有時需要注射點滴。
15.4.3 進行脊髓腔導管植入術時一般不需全身麻醉,病患採側臥方式,身體蜷曲,醫師會在注射部位先注射局部麻醉藥後,用穿刺針刺入脊髓腔再將導管經穿刺針送入,確認導管位置後退出穿刺針,之後視情況決定是否需x光或其他影像確認。
15.4.4 進行脊髓腔port 植入術一般需全身麻醉,病患麻醉後腰椎部位切開一約1 公分傷口,以穿刺針刺入脊髓腔,將導管經穿刺針送入脊髓腔,確認導管位置後退出穿刺針,於腹
部切開一約3 ~ 5 公分傷口,將注射底座植入皮下,將導管經皮下連接至注射底座,縫合腹部及腰椎傷口後完成,之後通常會再以X 光或其他影像確認導管位置。
15.4.5 進行永久性脊髓幫浦植入術一般需全身麻醉,病患麻醉後醫師於腰椎穿刺部位切開一約5-10 公分傷口,以穿刺方式將導管置入脊髓腔內,同時於腹部切開一約10 公分傷口,
將注射幫浦植入皮下,將導管經皮下連接至注射幫浦,縫合傷口後完成。

15.5 預期療效:除頭頸部位外,其他軀幹以下部位疼痛均可以此方法控制,但嗎啡類止痛藥物有可能在使用一段時間後逐漸產生耐受性而讓止痛效果變差,醫師會視情況調整用藥。

15.6 副作用、併發症:
15.6.1 副作用:視使用的藥物而定,最常使用的藥物為嗎啡類藥物,其可能副作用為皮膚搔癢,尿液滯留,便秘,極少數情況下可能出現嗜睡,呼吸抑制;若併用局部麻醉藥物可
能出現下半身輕微麻木,血壓降低。
15.6.2 併發症:中樞神經感染;硬脊膜膿瘍;脊髓神經損傷;上肢、下肢、或四肢偏癱,運動功能受損;休克 (神經性或過敏性),嚴重死亡。

15.7 健保給付: or :脊髓腔導管植入術、脊髓腔port 植入術;:永久性脊髓腔幫浦植入術。

15.8 國內醫院自費價格概況:6,230 ~ 19,800 (依部位及技術不同有差異);另需特殊自費衛材。

本文取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介入性疼痛處置技術簡介

周邊神經介入性疼痛處置

10.1 治療部位:包括四肢( 手、腳)、軀幹( 如:肋間神經、腹壁神經、肩胛上神經等)、骨盆部( 如:會陰神經)等周邊末梢神經。

10.2 技術種類:
10.2.1 非影像引導神經診斷性治療:經觸摸皮膚表淺定位點,將穿刺針插入並逐漸接近支配疼痛部位的周邊神經,當病人感受觸電或麻刺感 (不一定需要) 且確認位置適當後,以局部麻醉藥物或合併類固醇注射。主要目的包括診斷並阻斷疼痛部位,亦可能具短期的治療效果。
10.2.2 影像引導神經診斷性治療:技術類似10.2.1,但以超音或X 光引導,用顯影劑確認位置,可將穿刺針更接近支配疼痛部位的周邊神經,同樣注射局部麻醉藥物或合併類固
醇。主要目的為診斷及治療疼痛來源及部位,亦可能具短期的療效。
10.2.3 影像引導射頻治療:技術類似10.2.2,在超音波或X 光引導下,將射頻專用針靠近患處神經,注射局部麻醉藥物再以高溫射頻燒灼神經,或以脈衝射頻電療調整神經。主要目的可直接治療疼痛,具中、長期的治療效果。
10.2.4 影像引導神經解離 (破壞) 術:技術如10.2.3,確認適當位置後,注射神經解離劑( 如:高濃度酒精、酚) 以破壞神經。主要目的可獲得長期的治療效果。

10.3 適應症:診斷及治療與各種周邊神經有關及支配區域相應的神經疼痛或癌症疼痛。

10.4 注射方式:
10.4.1 安裝生命徵候監視器( 但大多不需要)。
10.4.2 注射點滴( 少數需接受靜脈麻醉之患者才需要)。
10.4.3 病人採適當姿勢,必要時放置承托物,經過消毒 (或鋪單),由醫師以確定相關解剖位置。
10.4.4 表皮施打局部麻醉劑,以細針插至標的之周邊神經部位,再將藥品 (局部麻醉劑或合併低劑量類固醇、破壞藥劑)注射至標的之周邊神經附近,或以射頻電針高溫燒灼神經
或脈衝電療調整神經。
10.4.5 休息約10-30 分鐘後,依醫囑返家休息。

10.5 預期療效:
1.5.1 確認周邊神經支配區域疼痛原因及療效 (於注射局部麻醉劑後),或中、長期改善周邊神經支配區域之疼痛現象 (於高頻熱凝療法或神經破壞術後)。
1.5.2 減少止痛藥服用或加強其效果。
1.5.3 改善日常活動力。

10.6 副作用、併發症:
10.6.1 副作用:穿刺部位酸痛、血腫、麻木感,局部麻醉劑過敏反應等,一般都很輕微。
10.6.2 併發症:一般而言很少見,包括神經或血管損傷、軀幹及骨盆部之注射至腹部臟器損傷造成內出血或穿刺造成氣胸或血胸、感染膿瘡、或出血等。

10.7 健保給付::非影像引導神經診斷性治療; or :其他影像引導神經診斷性治療或解離術;:高頻熱凝治療( 但有限制條文)。

10.8 國內醫院自費價格概況:1,145 ~ 7,020 (依部位、治療數目、及技術不同有很大差異);可能另需特殊自費衛材。

本文取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介入性疼痛處置技術簡介

頭頸部神經介入性疼痛處置

9.1 治療部位:頭部、頸部、顏面部疼痛,包括如大枕神經、小枕神經、舌咽神經等神經支配之部位。

9.2 技術種類:非影像引導神經診斷性治療、影像引導神經診斷性治療、影像引導射頻療法、影像引導神經解離( 破壞) 法。
9.2.1 非影像引導神經診斷性治療:經觸摸皮膚表淺定位點,將穿刺針由頭頸部插入左側或右側之標的神經處,當病人感受觸電或麻刺感 (有時不需要),確認位置適當後,以局部麻醉藥物或合併類固醇注射,測試是否會阻斷原先頭頸或顏面部疼痛的區域。主要目的包括診斷疼痛來源及部位,亦可能具短期、中期的治療效果。
9.2.2 影像引導神經診斷性治療:技術類似9.2.1,但以超音波、X光或電腦斷層引導,將穿刺針插入適當位置,經顯影劑確認後,注射局部麻醉藥物或合併類固醇。目的為診斷及治療疼
痛來源及部位,可能具短、中期的療效。
9.2.3 影像引導射頻療法:技術類似9.2.2,穿刺針接近標的位置後,以顯影劑或電流刺激確認部位,先以局部麻醉藥注射後高頻熱凝電燒神經,或以脈衝射頻電療神經。目的為直接治
療疼痛,具中、長期的治療效果。
9.2.4 影像引導神經解離( 破壞) 法:技術類似9.2.2,穿刺針接近標的位置,注射局部麻醉藥後,再注射神經解離劑( 高濃度酒精或酚)。主要目的可直接治療疼痛,具中、長期的治療效果。

9.3 適應症:治療頭頸、顏面部疼痛。以大枕神經為例,可治療枕部神經痛、後頸及枕部頭痛、各式頭痛;以舌咽神經為例,可阻斷插管引起之咽反射、治療顏面部至舌根疼痛、後咽部、扁桃腺處等舌咽

9.4 注射方式:
9.4.1 安裝生命徵候監視器( 但不一定需要)。
9.4.2 有時需注射點滴( 需接受靜脈麻醉才需注射點滴)。
9.4.3 確認疼痛部位,可能為單側單點或需治療兩側注射。
9.4.4 依神經部位調整注射姿勢;以大枕神經為例,病人可採坐姿、頸部向前彎曲、前額靠枕於床側緣;若以舌咽神經為例,病人採平躺或側臥姿勢,頭部及肩膀下放置承托物。經過消毒( 及鋪單),由醫師確定相關解剖位置進行注射。
9.4.5 施打部位注射局部麻醉劑,再以穿刺針或直接使用特製射頻電極針在皮膚定位點或影像引導下,確認適當位置。醫師可能會詢問病患注射部位感覺或合併以電刺激進行雙重確認針
刺部位。
9.4.6 進行藥物注射或電療。
9.4.7 若執行神經燒灼,其部位可施以冰敷20 分鐘;休息約15 ~30 分鐘後,依醫囑返家休息。

9.5 預期療效:
9.5.1 治療顏面、後枕、頭部、或頸部的神經痛或癌症疼痛。
9.5.2 減少止痛藥服用或加強其效果。
9.6 副作用、併發症:
9.6.1 副作用:穿刺部位酸痛、血腫、麻木感。局部麻醉劑過敏反應。
9.6.2 併發症:一般而言並不常見,包括神經或血管損傷、注射至脊髓腔引起全脊椎麻醉、感染膿瘡、出血等等。

9.7 健保給付::非影像引導神經診斷性治療; or :其他影像引導神經診斷性治療、影像引導脈衝射頻治療、影像引導神經解離治療;:高頻熱凝治療( 但有限制條文)

9.8 國內醫院自費價格概況:1,145 ~ 7,020 (依部位、治療數目、及技術不同有大的差異);可能另需特殊自費衛材。

本文取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介入性疼痛處置技術簡介

三叉神經介入性疼痛處置

8.1 治療部位:顏面部

8.2 技術種類:分枝神經診斷性治療、經切跡孔分枝神經高頻熱凝治療、經顴骨弓分枝神經高頻熱凝治療、經卵圓孔半月神經節高頻熱凝療法。
8.2.1 分枝神經診斷性治療:以特殊體表標定位置或在超音波、X光或電腦斷層引導下,將穿刺針插至標定位置,確認適當位置後,以局部麻藥或合併類固醇注射,測試是否可暫時緩解
先疼痛的區域。主要目的包括診斷疼痛來源及部位,亦可能具短期的治療效果。
8.2.2 經切跡孔分枝神經高頻熱凝治療:以特殊體表標定位置、超音波、X 光或電腦斷層引導下,將穿刺針經切跡孔插至標定位置。確認適當位置後,以傳統高頻熱凝方式或利用低溫脈
衝射頻電場刺激效應進行處置治療。主要目的直接緩解病人相關之三叉神經疼痛,具中、長期的治療效果。
8.2.3 經顴骨弓分枝神經高頻熱凝治療:以特殊體表標定位置、超音波、X 光或電腦斷層引導下,將穿刺針經顴骨弓插至標定位置。確認適當位置後,以傳統高頻熱凝方式或利用低溫脈
衝射頻電場刺激效應進行處置治療。主要目的直接緩解病人相關之三叉神經疼痛,具中、長期的治療效果。
8.2.4 經卵圓孔半月神經節高頻熱凝治療:以特殊體表標定位置、X 光或電腦斷層引導下,將穿刺針經卵圓孔插至標定位置。確認適當位置後,以傳統高頻熱凝方式或利用低溫脈衝射頻
電場刺激效應進行處置治療。主要目的直接緩解病人相關之三叉神經疼痛,具中、長期的治療效果。

8.3 適應症:診斷及治療緩解三叉神經痛。

8.4 注射方式:
8.4.1 安裝生命徵候監視器。
8.4.2 有時需要注射點滴 (需接受靜脈全身麻醉之患者才需注射點滴)。視狀況可能會酌量給予適量之鎮定、安眠及止痛藥劑。
8.4.3 確認疼痛部位,可能為單側單點或需治療兩側注射。
8.4.4 病人採平躺姿勢,頭部及肩膀下放置承托物。經過消毒、鋪單,再由醫師借助超音波、X 光或電腦斷層以確定相關解剖位置並決定施打部位。
8.4.5 施打部位表皮注射局部麻醉劑,再以導引穿刺針或直接使用特製電極針在超音波、X 光或電腦斷層定位下,確認針尖於三叉神經之分支之適當位置。醫師可能亦會詢問病患臉部感
覺或合併以電刺激進行雙重確認針刺部位。其後利用電磁波使組織細胞經由分子運動磨擦生熱,所產生的高溫的熱凝效應達到阻斷疼痛的效果。如利用低溫脈衝射頻電場刺激效應
雖無完全阻斷、破壞的效果但亦可能有減緩疼痛之療效。

8.5 預期療效:臨床經驗統計傳統高頻熱凝處置方式乃“以麻換痛",約90% 以上的患者可以減緩九成以上的疼痛,50% 以上病患緩解時間可長達兩年以上之久。如利用低溫脈衝射頻電場刺激效應處置方式將無麻木感之副作用,但疼痛緩解率及緩解時程,個人差異性較大。

8.6 副作用、併發症:一般而言都短暫不嚴重,出現併發症的機會都很低( < 0.1%)
8.6.1 副作用:注射處疼痛、出血、腫脹瘀青;暫時性皮膚感覺遲鈍,皮膚感覺異常;暫時性搔癢;頭暈及步態不穩 (稍事休息,即可回復);局部麻醉劑後暫時性下肢無力及麻木之感
覺;頭痛,與姿勢有關 (一周內可恢復正常);暫時性頭臉部局部燒灼麻木疼痛感 (大多出現在傳統高頻熱凝處置方式後,約持續數天至3-4 周,可逐漸消退)。
8.6.2 併發症:中樞神經感染、損傷;腦膜感染、膿瘍;腦出血;上肢、下肢、單側偏癱、或運動功能受損;休克(神經性或過敏性),嚴重者導致死亡。

8.7 健保給付::非影像引導神經診斷性治療;:影像引導分枝神經診斷性治療及射頻療法部分無健保給付;:高頻熱凝療法( 但有限制條文)。

8.8 國內醫院自費價格概況:1,320 ~ 10,500 (依操作部位及操作技術有很大差異);可能另需特殊自費衛材。

本文取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介入性疼痛處置技術簡介

椎間盤內治療成型術

7.1 治療部位:頸椎、腰椎。

7.2 技術種類:椎間盤內診斷性顯影 (provocative discography)、椎間盤雙極水冷式射頻熱凝整型術 (biacuplasty)、椎間盤內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髓核整形術( coblationneucleoplasty)。
7.2.1 椎間盤內診斷性顯影 (provocative discography):在X 光或電腦斷層引導下,將穿刺針插入疑似病變的椎間盤內,確認適當位置後,以顯影劑或合併類固醇注射,測試是否會引發
類似原先疼痛的區域。主要目的包括診斷疼痛來源及部位,亦可能具短期的治療效果。
7.2.2 椎間盤雙極水冷式射頻熱凝整型術( biacuplasty):在 X光或電腦斷層引導下,將雙極水冷式射頻電針插入疑似病變的椎間盤內,確認於椎間盤兩側纖維環適當位置後,以水冷式射頻熱凝系統進行水冷式射頻熱凝椎間盤整型術。主要目的直接治療椎間盤源性明顯之軀幹或機械性腰背疼痛,具中、長期的治療效果。
7.2.3 椎間盤內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髓核整形術 (coblationneucleoplasty):在X 光或電腦斷層引導下,將導引穿刺針插入疑似病變的椎間盤內,確認於椎間盤髓核內適當位置後,以低溫
等離子射頻椎間盤熱縮治療棒進行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髓核整形術。主要目的直接治療椎間盤突出導致腰背疼痛合併神經根疼痛症狀、或僅椎間盤源性明顯之軀幹、或機械性腰背
疼痛,具中、長期的治療效果。

7.3 適應症:診斷及直接治療椎間盤源性明顯之軀幹、機械性腰背疼痛或椎間盤突出導致腰背疼痛及合併神經根疼痛症狀,具中、長期的治療效果。

7.4 注射方式:
7.4.1 安裝生命徵候監視器。
7.4.2 有時需要注射點滴 (需要靜脈麻醉之患者需注射點滴)。視狀況可能會酌量給予適量之鎮定、安眠、止痛藥劑、及抗生素。
7.4.3 確認脊椎疼痛部位,可能為單側、單節、多節椎間盤或需治療兩側注射。
7.4.4 腰椎病人採俯臥姿勢,胸部及腹部下放置承托物;頸椎病人採平躺姿勢,頭部及肩膀下放置承托物。經過消毒、鋪單,再由醫師借助超音波、X 光或電腦斷層以確定相關解剖位置
並決定施打部位。
7.4.5 施打部位表皮注射局部麻醉劑,再以導引穿刺針至疑似病變的椎間盤內:除以可能以顯影劑注射確認於針尖於適當位置外,醫師可能亦會詢問病患手或腳的感覺或合併以電刺激
確認針刺部位後,再將藥品 (局部麻醉劑或合併低劑量類醇) 注射至疑似病變的椎間盤內後,再加以使用雙極水冷式射頻電針或低溫等離子射頻椎間盤熱縮治療棒進行椎間盤整
形術。
7.4.6 休息約30 ~ 60 分鐘後,依醫囑返家休息。

7.5 預期療效:
7.5.1 確認頭頸肩、下背部疼痛原因 (於椎間盤內診斷性注射後)或改善頭頸肩手部、腰部下肢疼痛現象 (於椎間盤整形術後)。
7.5.2 減少止痛藥服用或加強其效果。
7.5.3 改善日常活動力,提升生活品質。

7.6 副作用、併發症:一般而言都短暫不嚴重,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都很低(< 0.1%)
7.6.1 副作用:注射處疼痛、出血;暫時性皮膚感覺遲鈍,皮膚感覺異常;暫時性搔癢;頭暈及步態不穩 (稍事休息,即可回復);局部麻醉劑後暫時性下肢無力及麻木之感覺;頭痛,
與姿勢有關(一周內可恢復正常);暫時性頭頸部、背部局部燒灼疼痛感(大多出現在椎間盤整形術後,約持續數天至1-2 周,可痊癒)。
7.6.2 併發症:椎間盤或中樞神經感染;硬脊膜膿瘍;脊髓神經損傷;上肢、下肢、或四肢偏癱,運動功能受損;休克(神經性或過敏性),嚴重者導致死亡。

7.7 健保給付::均無給付。

7.8 國內醫院自費價格概況:8,150 ~ 10,700 (依部位、治療數目、及技術不同有差異);另需特殊自費衛材。

本文取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介入性疼痛處置技術簡介

交感神經介入性疼痛處置

6.1 治療部位:胸椎、腰椎。

6.2 技術種類:神經診斷性治療、高頻熱凝療法、神經解離 (破壞) 術(Neurolysis)。
6.2.1 神經診斷性治療:在X 光或超音波引導下,將穿刺針由背部插入胸椎或腰椎旁交感神經節,以顯影劑確認部位後,注射局部麻醉藥或合併類固醇。主要目的包括診斷疼痛來源及疼
痛部位,具短期的治療效果。
6.2.2 高頻熱凝療法:在X 光或超音波引導下,將穿刺針由背部插入胸椎或腰椎旁交感神經節,以顯影劑及電流刺激確認部位後,以高溫射頻燒灼神經。主要目的可直接治療疼痛,具
中、長期的治療效果。
6.2.3 神經解離 (破壞) 術:在X 光或超音波引導下,將穿刺針由背部插入胸椎或腰椎旁交感神經節,以顯影劑或電流刺激確認部位後,注射神經解離劑 (如:高濃度酒精、酚等) 以破
壞交感神經節,可獲得長期的療效。

6.3 適應症:診斷及治療與交感神經有關之胸腹部、背部、下背部、泌尿生殖器或骨盆腔之交感神經相關疼痛,或改善下肢血液循環。

6.4 注射方式:
6.4.1 安裝生命徵候監視器。
6.4.2 有時需要注射點滴 (需接受靜脈全身麻醉之患者才需注射點滴)。
6.4.3 確認注射部位,可能為胸部、腰部之單側或雙側交感神經節。
6.4.4 病人採俯臥姿勢,胸部及腹部下放置承托物,經過消毒、鋪單,再由醫師借助超音波、X 光以確定相關解剖位置並決定施打部位。
6.4.5 施打部位表皮注射局部麻醉劑,再以細長針插至胸部或腰部交感神經節部位,醫師會施打顯影劑以確認針刺部位後,再將藥品 (局部麻醉劑或合併低劑量類固醇) 注射至交感神經
節部位,或以高頻熱凝儀器電療交感神經節;施行神經解離(破壞) 術時,醫師會注射神經解離劑( 如:高濃度酒精、酚)破壞交感神經節。

6.5 預期療效:
6.5.1 診斷及治療因交感神經所引發之胸腹部、背部、下背部、泌
尿生殖器或骨盆腔相關之疼痛,或改善血液循環。
6.5.2 減少止痛藥物服用或加強其效果。
6.5.3 改善日常活動力及生活品質。

6.6 副作用、併發症:一般而言都不嚴重,出現併發症的機會都很低 (<0.1%)。
6.6.1 副作用:注射部位疼痛、出血;暫時性皮膚感覺遲鈍,皮膚感覺異常;暫時性搔癢;頭暈 (稍事休息,即可回復);下肢無力或麻木感覺( 局部麻醉劑藥效退去後即可回復)。
6.6.2 罕見之併發症:神經或血管之傷害,意外感染導致持續癱麻,氣胸,過敏性休克嚴重的話有可能導致呼吸困難或死亡。

6.7 健保給付::神經診斷性治療;:高頻熱凝療法 (但有限制條文); or  神經解離( 破壞) 術。

6.8 國內醫院自費價格概況:3,580 ~ 10,500 (依部位、治療數目、及技術不同有很大差異);可能另需特殊自費衛材。

本文取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介入性疼痛處置技術簡介

星狀神經節介入性疼痛處置

5.1 治療部位:頸部。

5.2 技術種類:神經診斷性治療、高頻熱凝療法。
5.2.1 神經診斷性治療:在超音波、X 光引導下或由醫師徒手觸摸頸部,將穿刺針由頸部插入左側或右側之星狀神經節 (Stellate ganglion),注射局部麻醉藥或合併類固醇。主要目的包
括診斷及治療頭頸部疼痛,具短期之療效。
5.2.2 高頻熱凝療法:在超音波、X 光引導下或由醫師徒手觸摸頸部確認相關解剖位置,將穿刺針由頸部插入左側或右側之星狀神經節,以顯影劑或電流刺激確認部位後,藉由高頻熱凝
儀器電療神經。主要目的可直接治療疼痛,具中、長期的治療效果。

5.3 適應症:診斷及治療因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所引發之頭部、臉部、頸部、上背部、及上肢相關之疼痛,或改善頭、臉、頸、及上肢等部位因血液循環不良引起之多種病變及症狀。

5.4 注射方式:
5.4.1 有時需安裝生命徵候監視器。
5.4.2 有時需要注射點滴( 但大多不需接受靜脈麻醉)。
5.4.3 確認注射部位,可能為單側或雙側星狀神經節。
5.4.4 病人採平躺姿勢,肩背下放置承托物,經過消毒,再由醫師借助超音波、X 光或由醫師徒手觸摸頸部以確定相關解剖位置及施打部位。
5.4.5 施打部位表皮注射局部麻醉劑,以細長針插至星狀神經節位置,將藥品 (局部麻醉劑或合併低劑量類固醇) 注射至星狀神經節周圍,或以高頻熱凝電燒星狀神經節。
5.4.6 休息約10 ~ 30 分鐘後,依醫囑返家休息。

5.5 預期療效:
5.5.1 治療因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所引發之頭部、臉部、頸部、上背部、及上肢相關之疼痛,或改善頭、臉、頸、及上肢等部位因血液循環不良引起之多種病變及症狀。
5.5.2 減少止痛藥物服用或加強其效果。
5.5.3 改善日常活動力及生活品質。

5.6 副作用、併發症:一般而言都不嚴重,出現併發症的機會都很低 (<0.1%)。
5.6.1 副作用:注射部位疼痛、出血;暫時性皮膚感覺遲鈍,皮膚感覺異常;暫時性搔癢、頭暈 (稍事休息,即可回復);因局部麻醉劑向周圍擴散引起暫時性的眼瞼下垂、結膜充血、鼻塞或流鼻水、喉嚨異物感、聲音沙啞或吞嚥困難、上肢麻木感覺或無力( 局部麻醉劑藥效退去後即可回復)。
5.6.2 罕見之併發症:神經或血管損傷,意外穿刺食道或肺臟引發出血或氣胸,嚴重有可能導致呼吸困難或死亡。

5.7 健保給付: or :神經診斷性治療;:高頻熱凝療法 (但有限制條文)

5.8 國內醫院自費價格概況:1,500 ~ 3,500 (依技術不同有差異);可能另需特殊自費衛材。

本文取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介入性疼痛處置技術簡介

硬脊膜外粘黏解離術

4.1 治療部位:頸椎、腰椎。

4.2 硬脊膜外粘黏解離術 (Epidural adhesiolysis) 種類:以化學藥物或物理方法,將特製導管置入硬脊膜腔空間並將粘黏組織鬆解,解除既存的神經根壓迫現象,達到疼痛緩解的功效。
4.2.1 經薦椎孔粘黏解離術 (Racz 羅氏解離器械、Navicath 解離術):導管置入技術如3.2.4,經薦骨的裂孔完成,多使用於腰椎硬脊膜腔粘黏。
4.2.2 經椎間孔 (interlaminar) 粘黏解離術:導管置入技術類似3.2.1,可由頸椎、上胸椎、腰椎孔進行,多使用於頸椎或腰椎硬脊膜腔粘黏。

4.3 適應症:頸肩疼痛、上臂疼痛、下背痛、坐骨神經痛以及下肢疼痛;尤其是經脊椎手術後,仍長期持續疼痛者。

4.4 注射方式:
4.4.1 安裝生命徵候監視器。
4.4.2 注射點滴。
4.4.3 確認脊椎疼痛部位,可能為單節或多節治療部位 (有時需兩側治療)。視狀況可能會酌量給予適量之鎮定、安眠、止痛藥劑、及抗生素。
4.4.4 病人採俯臥姿勢,胸部及腹部下放置承托物,經過消毒、鋪單,再由醫師借助X 光以確定相關解剖位置。粘黏解離若為腰椎,施打部位為薦椎孔 (或合併椎間孔),頸椎治療施打部位為上胸椎的椎間孔。
4.4.5 施打部位表皮注射局部麻醉劑,將硬脊膜導針注射至硬脊膜腔 (對顯影劑不會過敏病人,醫師可能會注射顯影劑以進一步確認),經由硬脊膜導針將特殊解離針組或導管( 如:Racz羅氏導管、Navicath 導管、或類似導管) 送至硬脊膜腔治療部位,以生理食鹽水張力或導管機械力將粘黏處剝開 (此時病人會有不適感,醫師會在粘黏解離之前給予鎮定安眠藥
物),隨後視情況注射局部麻醉劑合併其他藥物 (類固醇、高張食鹽水、或蛋白酶)。
4.4.6 休息約30 ~ 60 分鐘後,依醫囑返家休息。
4.4.7 治療當日請小心跌倒。

4.5 預期療效:改善頸肩疼痛、上臂疼痛、下背痛、坐骨神經痛以及下肢疼痛,期望能間接改善日常活動的品質,唯療效隨人而異,任何經驗熟練醫師也無法完全保證療效。

4.6 副作用、併發症:注射部位疼痛、穿刺後頭痛、輕微脊神經根傷害(以上一般為短暫性)、硬脊膜上血腫、感染、藥物或機械性中樞性脊髓或神經損傷、四肢( 或單肢) 癱麻、類固醇副作用、硬脊膜外液壓過大造成休克、或腦損傷,請於治療前詳細詢問醫師。

4.7 健保給付:無。

4.8 國內醫院自費價格概況:9,500 ~ 14,000 (依部位、治療數目、及技術不同有差異);另需特殊自費衛材。

本文取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介入性疼痛處置技術簡介

硬脊膜外治療

3.1 治療部位:頸椎、胸椎、腰椎、薦椎。

3.2 技術種類:在X 光或超音波,醫師以扎針技術將藥物注射到硬脊膜外腔即可,區分以下四類。
3.2.1 經椎間孔 (transforaminal) 神經診斷性治療:在X 光或超音波引導下,將穿刺針由頸、背部疼痛相關的脊椎椎間孔插入,以特殊手法 (阻力法、懸滴法) 或顯影劑確認針尖深度
達硬脊膜外後,注射局部麻醉藥或合併類固醇。主要目的包括診斷疼痛來源及治療疼痛部位,具短、中期的治療效果。
3.2.2 經椎孔脈衝射頻治療:扎針技術如3.2.1,但以特殊射頻電極針,利用脈衝射頻作用於神經節而產生療效。
3.2.3 經椎板間 (interlaminar) 硬脊膜外診斷性治療:扎針技術類似3.2.1,但有時可以不需影像輔助。由棘突間之空隙入針,注射局部麻醉藥或合併類固醇,具短、中期療效。
3.2.4 經薦椎孔( caudal) 硬脊膜外診斷性治療:由薦骨末端,經皮膚定位、或X 光或超音波引導下,將穿刺針經薦骨的裂孔插入硬脊膜外空間,注射局部麻醉藥或合併類固醇,具短、中期療效。

3.3 適應症:頸肩疼痛、上臂頸神經放射疼痛、上背痛、下背痛、坐骨神經痛、及下肢神經放射疼痛。

3.4 注射方式:
3.4.1 安裝生命徵候監視器。
3.4.2 有時需要注射點滴 (需接受靜脈全身麻醉之患者才需注射點滴)。
3.4.3 確認脊椎疼痛部位,可能為單節或多節阻斷部位 (有時需兩側治療)。
3.4.4 病人採俯臥姿勢,胸部及腹部下放置承托物,經過消毒、鋪單,再由醫師借助超音波、X 光以確定相關解剖位置並決定施打部位。頸椎治療可能以仰臥、側臥、或坐姿進行。
3.4.5 施打部位表皮注射局部麻醉劑,經由椎間孔、椎板間或薦椎孔將注射用長針引導至硬脊膜腔 (對顯影劑不會過敏病人,醫師可能會注射顯影劑以進一步確認),隨後再將藥物注射
至硬脊膜腔 (預期讓藥物作用在神經根部周圍),此時病人手或腳的感覺可能產生異感 (酸、麻、脹等),此為正常反應;若執行椎孔脈衝射頻治療,醫師會以電刺激確認針刺部位後(誘發類似經驗的疼痛或手腳抽動),再進行脈衝射頻治療。
3.4.6 休息約30 ~ 60 分鐘後,依醫囑返家休息。
3.4.7 治療當日請小心跌倒。

3.5 預期療效:改善頸肩疼痛、上臂疼痛、下背痛、坐骨神經痛以及下肢疼痛,期望能間接改善日常活動的品質,唯療效隨人而異,任何經驗熟練醫師也無法完全保證療效。

3.6 副作用、併發症:整體風險已被認定 (< 0.07%),包括局部麻醉藥中毒、蜘蛛網膜下腔或硬脊膜下腔異位注射、脊神經根傷害 (一般為短暫性)、硬脊膜上血腫、感染、以及穿刺後頭痛,請於治療前詳細詢問醫師。

3.7 治療禁忌:凝血功能不良,或對相關藥物過敏者。

3.8 健保給付:無。

3.9 國內醫院自費價格概況:4,850 ~ 9,100 (依部位、治療數目、及技術不同有差異);可能另需特殊自費衛材。

本文取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介入性疼痛處置技術簡介

骶髂關節病變介入性疼痛處置

2.1 治療部位:骶髂關節

2.2 技術種類:關節腔內診斷性治療、水冷式射頻 (Cooled radiofrequency)治療、高頻熱凝治療
2.2.1 關節腔內診斷性治療:在X 光或超音波引導下,將穿刺針由背部插入疼痛之骶髂關節內,以顯影劑確認部位後,注射局部麻醉藥或合併類固醇。主要目的包括診斷疼痛來源及治療疼痛部位,具短、中期的治療效果。
2.2.2 水冷式射頻治療:在X 光或超音波引導下,將穿刺針由背部插入疼痛之骶髂關節的同側支配神經,以顯影劑及電流刺激確認部位後,以特殊低溫射頻調整神經。主要目的可直接治
療疼痛,具中、長期的治療效果。
2.2.3 高頻熱凝治療:在X 光或超音波引導下,將穿刺針由背部插入疼痛之骶髂關節的同側支配神經,以顯影劑及電流刺激確認部位後,以高溫射頻燒灼神經。主要目的可直接治療疼
痛,具中、長期的治療效果。

2.3 適應症:診斷及改善因骶髂關節病變所造成的疼痛症狀
2.4 注射方式:
2.4.1 安裝生命徵候監視器。
2.4.2 有時需要注射點滴 (需接受靜脈全身麻醉之患者才需注射點滴)。
2.4.3 確認骶髂關節腔部位,病人採俯臥姿勢,腹部下放置承托物,經過消毒、鋪單,再由醫師借助超音波、X 光以確定施打部位。
2.4.4 施打部位表皮注射局部麻醉劑,再以細長針插至骶髂關節腔部位,再將藥品 (局部麻醉劑或合併低劑量類固醇) 注射至骶髂關節腔內,或以射頻電針 (或水冷式射頻針組) 放電處
理骶髂關節腔支配之支配神經。
2.4.5 休息約30 ~ 60 分鐘後,依醫囑返家休息。

2.5 預期療效:
2.5.1 改善下背部、臀部疼痛、大腿痠痛等現象,改善增進肢體活動。
2.5.2 減少止痛藥服用或加強其效果。

2.6 副作用、併發症: 一般而言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非常低 (<0.01%)。
2.6.1 副作用:注射處暫時性疼痛、出血;暫時性皮膚感覺遲鈍,感覺異常;暫時性頭暈及或下肢無力及麻木之感覺;暫時性臀部局部燒灼疼痛感 (大多出現在高頻熱凝療法後,約持續
數天至1-2 周,可痊癒)。
2.6.2 併發症:骶髂關節感染;硬脊膜膿瘍;骶神經損傷,大小便失常;下肢偏癱,運動受損;會陰部神經性疼痛、過敏性休克。

2.7 健保給付:or :影像引導關節內診斷性治療;:水冷式射頻治療;:高頻熱凝療法( 但有限制條文)。

2.8 國內醫院自費價格概況:2,050 ~ 5,200 (依關節數目、及使用技術有差異);可能另需特殊自費衛材。

本文取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介入性疼痛處置技術簡介

小面關節病變介入性疼痛處置

1.1 治療部位:頸椎、胸椎、腰椎。

1.2 技術種類:關節內診斷性治療、神經診斷性治療、脈衝式射頻治療(Pulsed radiofrequency)、高頻熱凝療法 (Radiofrequency coagulation。
1.2.1 關節內診斷性治療:在X 光或超音波引導下,將穿刺針由背部插入疑似病變的小面關節腔內,以顯影劑確認部位後,注射局部麻醉藥或合併類固醇。主要目的包括診斷疼痛來源及
疼痛部位治療,具短期的治療效果。
1.2.2 神經診斷性治療:在X 光或超音波引導下,將穿刺針由背部插入疑似病變小面關節的支配神經,以顯影劑確認部位後,注射局部麻醉藥或合併類固醇。主要目的包括診斷疼痛來源
及疼痛部位治療,具短期的治療效果。
1.2.3 脈衝式射頻治療:在X 光或超音波引導下,將穿刺針由背部插入病變小面關節的支配神經,以顯影劑及電流刺激確認部位後,以低溫(< 42℃)脈衝式射頻刺激神經。主要目的可
治療疼痛,具短、中期的治療效果。
1.2.4 高頻熱凝療法:在X 光或超音波引導下,將穿刺針由背部插入病變小面關節的支配神經,以顯影劑及電流刺激確認部位後,以高溫射頻燒灼神經。主要目的可直接治療疼痛,具
中、長期的治療效果。

1.3 適應症:對頸部、上背部、及下背部之小面關節病變或相關的組織引起之疼痛,可提供長期的頭頸部、肩部及下背部疼痛的止痛效果。

1.4 注射方式:
1.4.1 安裝生命徵候監視器。
1.4.2 有時需要注射點滴 (需接受靜脈全身麻醉之患者才需注射點滴)。
1.4.3 確認脊椎疼痛部位,可能為單節或多節小面關節,或需治療兩側脊椎。
1.4.4 病人採俯臥姿勢,胸部及腹部下放置承托物,經過消毒、鋪單,再由醫師借助超音波、X 光以確定相關解剖位置並決定施打部位。頸椎治療可能須平躺或側臥姿勢。
1.4.5 施打部位表皮注射局部麻醉劑,再以細長針插至脊椎小面關節神經部位:醫師會詢問病患手或腳的感覺,或以電刺激確認針刺部位後,再將藥品 (局部麻醉劑或合併低劑量類固醇)注射至脊椎小面關節或神經部位,或以高頻熱凝電針放電燒小面關節神經。
1.4.6 休息約30 ~ 60 分鐘後,依醫囑返家休息。

1.5 預期療效:
1.5.1 可減輕頭、頸、肩或下背部疼痛及確認原因 (於注射局部麻醉劑後);或治療頭、頸、肩或下背疼痛現象 (於高頻熱凝治療後)。
1.5.2 減少止痛藥服用或加強其效果。
1.5.3 改善日常活動力。

1.6 副作用、併發症:一般而言都不嚴重,出現併發症的機會都很低 (<0.1%)。
1.6.1 副作用:注射處疼痛、出血;暫時性皮膚感覺遲鈍,皮膚感覺異常;暫時性搔癢;頭暈及步態不穩 (稍事休息,即可回復);局部麻醉劑後暫時性下肢無力及麻木之感覺;頭痛,
與姿勢有關(一周內可恢復正常);暫時性頭頸部、背部局部燒灼疼痛感(大多出現在高頻熱凝療法後,約持續數天至1-2 周,可痊癒)。
1.6.2 併發症:中樞神經感染;硬脊膜膿瘍;脊髓神經損傷;上肢、下肢、或四肢偏癱,運動功能受損;休克(神經性或過敏性),嚴重死亡。

1.7 健保給付::關節內診斷性治療、神經診斷性治療、脈衝式射頻治療等均無給付;:高頻熱凝療法( 但有限制條文)。

1.8 國內醫院自費價格概況:4,250 ~ 8,030 (依部位、關節數目、及技術不同有差異);可能另需特殊自費衛材。


本文取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介入性疼痛處置技術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