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硬脊膜外粘黏解離術

4.1 治療部位:頸椎、腰椎。

4.2 硬脊膜外粘黏解離術 (Epidural adhesiolysis) 種類:以化學藥物或物理方法,將特製導管置入硬脊膜腔空間並將粘黏組織鬆解,解除既存的神經根壓迫現象,達到疼痛緩解的功效。
4.2.1 經薦椎孔粘黏解離術 (Racz 羅氏解離器械、Navicath 解離術):導管置入技術如3.2.4,經薦骨的裂孔完成,多使用於腰椎硬脊膜腔粘黏。
4.2.2 經椎間孔 (interlaminar) 粘黏解離術:導管置入技術類似3.2.1,可由頸椎、上胸椎、腰椎孔進行,多使用於頸椎或腰椎硬脊膜腔粘黏。

4.3 適應症:頸肩疼痛、上臂疼痛、下背痛、坐骨神經痛以及下肢疼痛;尤其是經脊椎手術後,仍長期持續疼痛者。

4.4 注射方式:
4.4.1 安裝生命徵候監視器。
4.4.2 注射點滴。
4.4.3 確認脊椎疼痛部位,可能為單節或多節治療部位 (有時需兩側治療)。視狀況可能會酌量給予適量之鎮定、安眠、止痛藥劑、及抗生素。
4.4.4 病人採俯臥姿勢,胸部及腹部下放置承托物,經過消毒、鋪單,再由醫師借助X 光以確定相關解剖位置。粘黏解離若為腰椎,施打部位為薦椎孔 (或合併椎間孔),頸椎治療施打部位為上胸椎的椎間孔。
4.4.5 施打部位表皮注射局部麻醉劑,將硬脊膜導針注射至硬脊膜腔 (對顯影劑不會過敏病人,醫師可能會注射顯影劑以進一步確認),經由硬脊膜導針將特殊解離針組或導管( 如:Racz羅氏導管、Navicath 導管、或類似導管) 送至硬脊膜腔治療部位,以生理食鹽水張力或導管機械力將粘黏處剝開 (此時病人會有不適感,醫師會在粘黏解離之前給予鎮定安眠藥
物),隨後視情況注射局部麻醉劑合併其他藥物 (類固醇、高張食鹽水、或蛋白酶)。
4.4.6 休息約30 ~ 60 分鐘後,依醫囑返家休息。
4.4.7 治療當日請小心跌倒。

4.5 預期療效:改善頸肩疼痛、上臂疼痛、下背痛、坐骨神經痛以及下肢疼痛,期望能間接改善日常活動的品質,唯療效隨人而異,任何經驗熟練醫師也無法完全保證療效。

4.6 副作用、併發症:注射部位疼痛、穿刺後頭痛、輕微脊神經根傷害(以上一般為短暫性)、硬脊膜上血腫、感染、藥物或機械性中樞性脊髓或神經損傷、四肢( 或單肢) 癱麻、類固醇副作用、硬脊膜外液壓過大造成休克、或腦損傷,請於治療前詳細詢問醫師。

4.7 健保給付:無。

4.8 國內醫院自費價格概況:9,500 ~ 14,000 (依部位、治療數目、及技術不同有差異);另需特殊自費衛材。

本文取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介入性疼痛處置技術簡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