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硬脊膜外治療

3.1 治療部位:頸椎、胸椎、腰椎、薦椎。

3.2 技術種類:在X 光或超音波,醫師以扎針技術將藥物注射到硬脊膜外腔即可,區分以下四類。
3.2.1 經椎間孔 (transforaminal) 神經診斷性治療:在X 光或超音波引導下,將穿刺針由頸、背部疼痛相關的脊椎椎間孔插入,以特殊手法 (阻力法、懸滴法) 或顯影劑確認針尖深度
達硬脊膜外後,注射局部麻醉藥或合併類固醇。主要目的包括診斷疼痛來源及治療疼痛部位,具短、中期的治療效果。
3.2.2 經椎孔脈衝射頻治療:扎針技術如3.2.1,但以特殊射頻電極針,利用脈衝射頻作用於神經節而產生療效。
3.2.3 經椎板間 (interlaminar) 硬脊膜外診斷性治療:扎針技術類似3.2.1,但有時可以不需影像輔助。由棘突間之空隙入針,注射局部麻醉藥或合併類固醇,具短、中期療效。
3.2.4 經薦椎孔( caudal) 硬脊膜外診斷性治療:由薦骨末端,經皮膚定位、或X 光或超音波引導下,將穿刺針經薦骨的裂孔插入硬脊膜外空間,注射局部麻醉藥或合併類固醇,具短、中期療效。

3.3 適應症:頸肩疼痛、上臂頸神經放射疼痛、上背痛、下背痛、坐骨神經痛、及下肢神經放射疼痛。

3.4 注射方式:
3.4.1 安裝生命徵候監視器。
3.4.2 有時需要注射點滴 (需接受靜脈全身麻醉之患者才需注射點滴)。
3.4.3 確認脊椎疼痛部位,可能為單節或多節阻斷部位 (有時需兩側治療)。
3.4.4 病人採俯臥姿勢,胸部及腹部下放置承托物,經過消毒、鋪單,再由醫師借助超音波、X 光以確定相關解剖位置並決定施打部位。頸椎治療可能以仰臥、側臥、或坐姿進行。
3.4.5 施打部位表皮注射局部麻醉劑,經由椎間孔、椎板間或薦椎孔將注射用長針引導至硬脊膜腔 (對顯影劑不會過敏病人,醫師可能會注射顯影劑以進一步確認),隨後再將藥物注射
至硬脊膜腔 (預期讓藥物作用在神經根部周圍),此時病人手或腳的感覺可能產生異感 (酸、麻、脹等),此為正常反應;若執行椎孔脈衝射頻治療,醫師會以電刺激確認針刺部位後(誘發類似經驗的疼痛或手腳抽動),再進行脈衝射頻治療。
3.4.6 休息約30 ~ 60 分鐘後,依醫囑返家休息。
3.4.7 治療當日請小心跌倒。

3.5 預期療效:改善頸肩疼痛、上臂疼痛、下背痛、坐骨神經痛以及下肢疼痛,期望能間接改善日常活動的品質,唯療效隨人而異,任何經驗熟練醫師也無法完全保證療效。

3.6 副作用、併發症:整體風險已被認定 (< 0.07%),包括局部麻醉藥中毒、蜘蛛網膜下腔或硬脊膜下腔異位注射、脊神經根傷害 (一般為短暫性)、硬脊膜上血腫、感染、以及穿刺後頭痛,請於治療前詳細詢問醫師。

3.7 治療禁忌:凝血功能不良,或對相關藥物過敏者。

3.8 健保給付:無。

3.9 國內醫院自費價格概況:4,850 ~ 9,100 (依部位、治療數目、及技術不同有差異);可能另需特殊自費衛材。

本文取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介入性疼痛處置技術簡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