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周邊神經介入性疼痛處置

10.1 治療部位:包括四肢( 手、腳)、軀幹( 如:肋間神經、腹壁神經、肩胛上神經等)、骨盆部( 如:會陰神經)等周邊末梢神經。

10.2 技術種類:
10.2.1 非影像引導神經診斷性治療:經觸摸皮膚表淺定位點,將穿刺針插入並逐漸接近支配疼痛部位的周邊神經,當病人感受觸電或麻刺感 (不一定需要) 且確認位置適當後,以局部麻醉藥物或合併類固醇注射。主要目的包括診斷並阻斷疼痛部位,亦可能具短期的治療效果。
10.2.2 影像引導神經診斷性治療:技術類似10.2.1,但以超音或X 光引導,用顯影劑確認位置,可將穿刺針更接近支配疼痛部位的周邊神經,同樣注射局部麻醉藥物或合併類固
醇。主要目的為診斷及治療疼痛來源及部位,亦可能具短期的療效。
10.2.3 影像引導射頻治療:技術類似10.2.2,在超音波或X 光引導下,將射頻專用針靠近患處神經,注射局部麻醉藥物再以高溫射頻燒灼神經,或以脈衝射頻電療調整神經。主要目的可直接治療疼痛,具中、長期的治療效果。
10.2.4 影像引導神經解離 (破壞) 術:技術如10.2.3,確認適當位置後,注射神經解離劑( 如:高濃度酒精、酚) 以破壞神經。主要目的可獲得長期的治療效果。

10.3 適應症:診斷及治療與各種周邊神經有關及支配區域相應的神經疼痛或癌症疼痛。

10.4 注射方式:
10.4.1 安裝生命徵候監視器( 但大多不需要)。
10.4.2 注射點滴( 少數需接受靜脈麻醉之患者才需要)。
10.4.3 病人採適當姿勢,必要時放置承托物,經過消毒 (或鋪單),由醫師以確定相關解剖位置。
10.4.4 表皮施打局部麻醉劑,以細針插至標的之周邊神經部位,再將藥品 (局部麻醉劑或合併低劑量類固醇、破壞藥劑)注射至標的之周邊神經附近,或以射頻電針高溫燒灼神經
或脈衝電療調整神經。
10.4.5 休息約10-30 分鐘後,依醫囑返家休息。

10.5 預期療效:
1.5.1 確認周邊神經支配區域疼痛原因及療效 (於注射局部麻醉劑後),或中、長期改善周邊神經支配區域之疼痛現象 (於高頻熱凝療法或神經破壞術後)。
1.5.2 減少止痛藥服用或加強其效果。
1.5.3 改善日常活動力。

10.6 副作用、併發症:
10.6.1 副作用:穿刺部位酸痛、血腫、麻木感,局部麻醉劑過敏反應等,一般都很輕微。
10.6.2 併發症:一般而言很少見,包括神經或血管損傷、軀幹及骨盆部之注射至腹部臟器損傷造成內出血或穿刺造成氣胸或血胸、感染膿瘡、或出血等。

10.7 健保給付::非影像引導神經診斷性治療; or :其他影像引導神經診斷性治療或解離術;:高頻熱凝治療( 但有限制條文)。

10.8 國內醫院自費價格概況:1,145 ~ 7,020 (依部位、治療數目、及技術不同有很大差異);可能另需特殊自費衛材。

本文取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介入性疼痛處置技術簡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