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4. 腦中風危險因子防治指引:血脂肪

4.1 前言
腦中風病人的血脂肪尤其是膽固醇,在以往較少為神經科醫師所重視。此主要原因在於之前的報告包括著名的Framingham研究,都顯示血液中膽固醇含量與腦中風疾病之間並無顯著關聯(1)。可是,自從1994年第一個大型的降血脂新藥statin的4S臨床試驗結果發表(2),及後續CARE (1996年)(3)、LIPID試驗(1998年)(4),皆發現經降低膽固醇的治療後,除了可顯著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外,腦中風發生的比率,亦有減少之趨勢。顯示研究者須重新再檢討高膽固醇與腦中風發生之關係。時至今日已有相當多的證據顯示,不僅使用降血脂藥statin甚至某些fibrate,可以顯著減少腦中風的發生。而血脂肪與腦中風的關係亦在更深入的研究,並且依不同的腦中風類型及人種之差異來分析,發現其有正向關係的存在。在此情勢下,提供參考原則給神經科及從事腦中風預防工作的其他科別醫師,以作為積極使用降血脂藥物於腦中風預防工作之依據,應是恰當的時機。

4.2 血脂肪與腦血管疾病的相關性
在過去的研究中,已提供了充分的證據,支持血液中的膽固醇成份,是造成血管漸進粥樣硬化,併發冠心動脈及周邊血管阻塞的重要因子。研究同時也發現,個別的膽固醇成份包括高、低密度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等,與血管漸進阻塞的關聯更為強烈;其或是扮演緩解(高密度膽固醇),或是加劇血管粥樣硬化(低密度膽固醇)的發生。然迄今在腦中風疾病的病因研究中,雖已累積相當的證據支持膽固醇之量與腦血管疾病的相關性,但確切的結論卻仍未能建立起來。
1995年發表的一篇報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了先前共45個研究中的45萬名對象,平均追蹤約16年後,發現腦中風的發生與總膽固醇量之間並無特別關聯(5)。但稍後另一篇統合分析共12萬5千個中國及日本人的研究,則發現個人血液中總膽固醇含量愈低者,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率有愈少之趨勢,然而在膽固醇總量低於178 mg/dl後,反而有出血性腦中風稍增之趨勢(6)。此研究結果部份相似於1989年曾發表的MRFIT研究,針對35萬名中年男性,其中的研究對象因腦中風疾病而死亡者,發現其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亦有較高的現象(7)。至於低膽固醇量與出血性腦中風增加之相關性,雖亦可見於部份以東方人為研究對象之小型報告中(8),然而在近幾年陸續發表之大型國際降膽固醇藥物試驗研究,亦包括以東方人為對象者,經統合分析其中之9萬名參加者,在將膽固醇總量降低至相當程度後,仍未見到有出血性腦中風增加之趨勢(9)。所以此低膽固醇與出血性腦中風是否相關,仍有待進一步之研究來釐清。
在近年的研究中,亦有針對個別的膽固醇成份與缺血性腦中風的關係,提出報告。這些報告指出低密度膽固醇量含量與缺血性中風的發生有關(10)。其中較引人注意的是法國的報告,其指出除了低密度膽固醇量增高,發生腦中風之危險性亦增高外,更觀察到不同的腦中風亞型包括大血管型腦梗塞及小洞型腦梗塞,皆較對照組有更高比率的病人出現高膽固醇現象(11)。而近期日本人的Oyabe研究,也顯示出高密度膽固醇含量長期偏低的人較會發生各種類型的腦
中風(12)。
比較過去研究膽固醇與腦中風關係之"負向",與現在之"正向"的結論,分析造成此差異的原因在1. 早期的許多研究,都以尋求證實冠心動脈疾病與膽固醇關係為目標,而附帶研究腦血管疾病,因此選擇的對象以好發冠心動脈病之中年人(55歲至60歲)為主。這些病人所發生的腦中風,有較高的機會是與心臟病相關的類型,此有異於近期之研究,以病人好發梗塞性中風之年齡約65歲至70歲為主。2. 在早期的研究中,並未依照腦中風之不同病理原因及類型,來分
開作比較。而近期的研究,則進一步比較出血性與缺血性腦中風,甚至區分缺血性腦中風為大血管、小血管、及心因性腦栓塞類型來作比較;更分析血液中膽固醇之高、低密度膽固醇等成份,便逐漸突顯出其相關性之存在。預期在未來更多的研究結果發表後,或許會有更肯定的答案。

4.3 血脂肪的治療與腦血管疾病之預防
醫界在statin藥物的使用於臨床治療前,雖曾證實包括飲食控制、植物油的使用及降膽固醇藥fibric acid等的使用,皆可達到部份降低血脂肪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目標,但卻無助於降低腦中風的發生率(13)。此種情況直到1994年的4S (simvastatin)藥物臨床試驗發表後才有進一步的結果出現。而後隨CARE(pravastatin)、LIPID (pravastatin)試驗的相繼發表,除確認此類藥物對曾經發生過冠心動脈阻塞性疾病者的預防復發,有顯著成效;且病人的血液中膽固醇含
量在高量(4S)、中或正常量(CARE、LIPID)情況下,皆有同樣效果。此外,對其他血管阻塞性疾病如腦中風的發生率,亦呈現減少之趨勢。然而,此觀察結果雖正向且部份亦達統計學上顯著的意義,仍無法代表所有的腦中風病患。主因這些研究對象相對於一般常見的腦中風病人而言,太過年輕,也有太高比率為男性,且病人皆有心臟病,其有高血壓者又相對太少。
2002年的HPS (simvastatin)試驗結果的發表(14),進一步驗證了之前statin對預防腦中風發生之觀察。此試驗顯示使用statin的整組病人,除了腦中風發生有顯著減少外(使用simvastatin及使用安慰劑之10,269及10,267人,各有4.3%及5.7%發生腦中風,其相對危險率降低約25%)。若針對腦中風之型態作進一步分析,更顯示出對缺血性腦中風之發生率降低達30%。在HPS試驗中,值得注意的是,兩組對象中各有約34.8%的病人並未有心臟病,亦有不少病人之膽固醇
值是在傳統定義的正常值範圍內(小於200 mg/dl)。此試驗結果除揭露出傳統用來定義高膽固醇值(≧200 mg/dl),並用以作為治療介入、或尋求其與血管性疾病相關的標準值有修正的必要;另外也進一步暗示statin藥對於減少腦中風的發生,或許並非因為降低血液中所含膽固醇量之作用而已。稍後於2003年發表的ASCOT(atorvastatin)試驗(15)又證實statin藥於預防腦中風發生之成效。此試驗選擇高血壓的病人,兼具有多項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危險因子,在追蹤期滿3年即因觀察到使用statin者有減少27%(相對危險降低率)腦中風發生的顯著成效,而得以提早結束試驗。ASCOT研究的意義在於:它首度證實了使用statin對具有多重腦中風危險因子的病人,進行腦中風首次預防的可行性。
Statin藥物之使用於心血管疾病”復發”的預防,在歷經多年的試驗,而取得了正面的結論後。亦鼓舞神經科醫師的加入研究,以尋求了解其對腦中風復發預防的效果。於2004年發表的報告(16),分析參與之前HPS試驗的對象中,曾發生過腦中風但未曾有過冠心動脈疾病的1,820個受試者,雖發現使用statin可顯著降低其主要血管事件之發生達23%(相對危險降低率),但對病人腦中風復發的預防,則無顯著的成效(使用simvastatin及使用安慰劑者,各有10.4%及10.5%
發生復發性腦中風)。接著於2007年發表的SPARCL試驗(17),則有令人振奮的結果。在參與試驗的4,731個有腦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過去史的病人,分組使用安慰劑或高劑量的atovastatin(80mg)比較下。於5年期間服用statin藥者其中風之復發率較安慰劑組減少達23%(相對危險降低率;使用atovastatin組有11.2%而對照組有13.1%發生腦中風),此試驗首次證實了statin藥在腦中風復發的預防成效。
除了statin藥以外,於1999年發表的VA-HIT(18)試驗,也為血脂肪的治療與腦中風的預防更添加了一塊版圖。它首次證實另類的降血脂藥gemfibrozil,亦可在升高了高密度膽固醇成份後,同時降低腦中風的發生。綜合這些經由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後,可減少腦中風發生的事實,亦進一步提供相當的證據,說明高膽固醇血症與腦中風的發生兩者間存在相當密切的關係。

4.3.1 腦中風病人的血脂肪之非藥物治療原則
非藥物之治療其重要性絕不亞於藥物治療,而必須合併執行,其通則為
1. 飲食治療
增加蔬菜、水果、不飽和脂肪酸及高纖維食物的攝取,多使用植物油並限制
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的攝取總量。
2. 體重控制及規律運動
以6個月內降低10%體重為目標,並能維持之。選擇運動應重質量而非重強度,即要適度而持之有恆,不要僅偶一為之,又一鳴驚人。
3. 生活習慣的改變、戒除吸煙、酗酒的習慣
改變原來長坐少動的生活型態如:多爬樓梯以替代坐電梯、車停於稍遠停車場以爭取步行空間等。並絕對停止吸煙及改善飲酒過量尤其是喝烈酒之習慣。

4.3.2 具有各種不同腦中風危險因子病人之血脂處理原則

1. 高齡化
2002年所發表的PROSPER(pravastatin)試驗結果(19),雖顯示statin藥可減少高齡者(70-82歲)之整體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但卻未能證實可降低腦中風的發生率,而使用pravastatin者,又觀察到其出現癌症之機率顯著增加。後續於2004年發表的HPS試驗 (simvastatin)次族群分析之結果(16),卻顯示不論是大於70歲之病人或其他年齡層病人,皆有一致性的25%(相對危險降低率)之降低腦中風發生率。於2007年所發表的SPARCL試驗(17),其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63歲,除了顯示許多高齡者使用statin藥有減少腦中風發生之成效外,病人因癌症而死亡的比率並未增加。又依2007年發表的一篇報告(20),統合分析過去各個試驗中之51,351個年長者(60歲以上)病人,結論為使用statin藥可降低24%的腦中風發生率(由10%至35%);而與安慰劑組比較後,使用statin藥病人的癌症發生率為1.06(OR, 0.95~1.18),其微量增加並未達統計學之顯著性。不過因長期的使用statin藥,確會減少人體細胞內氧化還原酵素ubiquinone(Co-enzyme Q10)的合成(21),而干擾粒線體內之電子傳遞作用,並帶來更多的氧化壓力。此或許與癌症甚至慢性心肌病變的生成有關,然此假說仍需待未來更多的研究釐清。
此外,尚須注意的是一篇剛發表的報告(22),分析於SPARCL試驗中使用大劑量atorvastatin(80mg)者有出血性腦中風顯著增加之現象,而提出在膽固醇值降低至相當程度時,腦出血的機率會隨著年齡之增加而遞增,此亦提醒臨床醫師需留心使用statin於高齡者之治療。
由以上之分析可結論:
—年老者若出現高血脂,則應積極治療以降低腦中風發生的危險性。(Class I,Level of Evidence A)
—年老者之膽固醇值若稍高並曾罹患腦中風,或具有其他危險因子者,亦可考慮給予低至中劑量statin藥物以作為中風復發之預防。(Class I, Level ofEvidence B)
—雖有部份研究指出使用statin藥需注意相對增高的癌症發生率,然經使用者之統合分析,仍無證據支持這個觀察,然對長期使用statin藥物之年老者,仍需小心監測。(Class IIa, Level of Evidence B)

2. 高血壓
高血壓的治療是迄今已證實之最有效降低腦中風的發生及其復發的方法。然而高血壓的病人常合併有左心室肥大、高血脂、糖尿病、抽煙、及肥胖等危險因子,而需共同治療。於2002年發表的ALLHAT-LLT試驗(23),以10,355個有高血壓且低密度膽固醇異常(100~189 mg/dl)的病人為對象,評估其使用pravastatin或其他降血脂藥物,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效果。結果顯示pravastatin組雖能夠有效降低LDL,但對心血管疾病包括腦中風的預防,並未較其他降血脂藥有更多好處。在稍後發表的ASCOT試驗中(15),則針對使用不同抗高血壓藥物治療高血壓的兩組病人,此些病人亦合併有三項以上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發生之危險因子,包括某些病人有膽固醇稍高(但亦有正常者)。在使用atorvastatin後,發現使用statin組及安慰劑組各有1.7%及2.4%病例發生腦中風,statin使用組之絕對危險率降低為0.73%(p=0.024)。與此相似的結果亦出現於HPS試驗中(14),同時使用simvastatin治療之8,457名高血壓患者。這些結果對照於2002年ALLHAT試驗結果,顯示出對具有多項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高血壓病人,使用statin藥以預防腦中風發生之可行性;亦揭露出statin藥之減少腦中風的發生,作用並非僅因為膽固醇的降低,而可能與其他pleiotropic效用有關。
由以上之分析可結論:
—高血壓的病患若合併有高膽固醇血症,應積極使用降膽固醇藥物來預防腦中風的發生。(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A)
—高血壓的病患若合併三項以上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左心室肥大、心電圖異常、糖尿病、週邊血管疾病、暫時性腦缺血、55歲以上男性、微蛋白尿、抽煙、及心血管疾病,應考慮使用降膽固醇藥物來預防腦中風,縱然病人之膽固醇值是在正常情況下。(Class IIa, Level of Evidence B)。

3. 糖尿病
糖尿病的病患是可以經由降血脂藥物尤其是statin的使用,得到最多好處的族群之一。此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包括腦中風等,首先見於HPS之臨床試驗(使用simvastatin 40mg之2,978名及使用安慰劑之2,985名糖尿病患者各有5.0%及6.6%發生中風,絕對危險降低率1.6%)(14)。此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對未曾發生過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使用statin來預防首次腦中風的發生,亦有顯著成效(使用simvastatin40mg之2,006名及使用安慰劑之1,976名無心血管疾病過去史
之糖尿病患者,各有4.0%及5.8%發生中風,絕對危險降低率1.8%)。於2004年發表的CARDS(24)及2005年發表的TNT試驗(25),更進一步顯示糖尿病的病患,縱然在膽固醇值稍高或接近正常情況下,亦有這些好處。CARD試驗顯示,使用atorvastatin10mg之1,428位及使用安慰劑之1,410位糖尿病患者,各有1.5%及2.8%發生中風,其絕對危險降低率為1.3%,相對危險率降低約48%;而TNT試驗中,使用高劑量atovastatin組(80mg)較使用低劑量組(10mg),更能減少受試者腦中風的發生(其危險降低之OD=0.75; 95% CI= 0.59-0.96; p=0.02)。然而值得注
意的是,這些好處的出現或許與糖尿病患者之HDL濃度有關,在CARDS及TNT試驗中,出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可能是病人在試驗之初皆有較高之HDL值(分別為54及47mg/dl);而在出現負向結果的ASCOT、TIMI 22試驗中(15, 26),病人在參加試驗之初,其平均之HDL值明顯偏低(皆小於40mg/dl)。此外,使用藥物之種類亦與試驗結果可能相關,比如某些可以顯著升高HDL作用之藥如simvastatin、rosuvastatin,其提升HDL之效果,也許與4S試驗之成功有關,而pravastatin在大多數的試驗中,因未表現出提升HDL之效果,因此其於糖尿病
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之預防效果較不顯著。
由以上之分析可結論:
—糖尿病患者若出現高血脂則一定要積極控制,而服用statin藥是最好的選擇。(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A)。
—糖尿病患者在膽固醇值稍微偏高或正常的情況下,亦應給予statin作初次腦中風的預防。(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A)。
—糖尿病患者使用statin可一併考慮病人的高密度膽固醇狀況,對於高密度膽固醇偏低者(<40mg/dl),可選擇較有提升高密度膽固醇之niacin、gemfibrozil或statin藥物。(Class IIa, Level of Evidence B)。(附註:台灣健保局全民健康保險降血脂藥物給付規定-糖尿病患者其血中
總膽固醇值≧200mg/dl或低密度膽固醇值≧130mg/dl,建議要給予藥物治療,其治療目標為總膽固醇值<160mg/dl及低密度膽固醇值≦100mg/dl。如已達治療目標得考慮減量至最低有效劑量,並持續追蹤治療)。

4. 冠心動脈病
早期的三個statin藥物試驗包括4S、CARE、LIPID,皆以曾發生過冠心動脈病者為對象,其結果不僅顯示statin能顯著降低冠心動脈病的發生,而分析研究對象在試驗進行中腦中風的發生率,亦顯示長期使用statin有降低腦中風發生的趨勢(從4S之30%, CARE之27%至LIPID之19%的相對危險降低率)。這種降低腦中風發生率的趨勢,在之後的MIRACL試驗以冠心動脈病病人為對象(27),及HPS試驗之65%有冠心動脈病病人的結果分析中,亦得到進一步的證實。然而
statin藥在冠心動脈病發作後的短期使用,卻無助於減少其腦中風發生的效果。近期的一篇論文統合分析過去12個試驗,共13,024個冠心動脈病人,於病發14天內立即給予statin藥,雖然能預防短期(4個月)內冠心動脈病的復發,但卻無助於隨後可能伴隨的腦中風的發生(28)。但值得注意的是另有二項以冠心動脈病初發時,立即給予statin藥治療之MIRACL(atorvastatin)(29)、SYMPHONY(statin)試驗(30),顯示statin藥治療雖無助於改善冠心動脈病發作之預後,但卻戲劇性的出現降低伴隨心肌梗塞後的腦中風的發生率達47-51%(相對危險降低率)。此項
結果之合理解釋咸信可能係因statin藥在急性期可以安定左心室,減少栓塞的產生,而表現出降低腦血管栓塞性中風的合併出現。近期發表的臨床試驗如2005年的TNT(25),更進一步顯示出高劑量的atorvastatin (80mg),除了能顯著地預防冠心動脈病的復發,亦有顯著地預防腦中風發生之效果,而更加堅定statin藥於發生過冠心動脈病病人的使用角色。
由以上之分析可結論:
—若病人曾發生過冠心動脈病者,應給予statin以預防腦中風的發生,且不論病人的膽固醇值是高或低。(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A)
—在冠心動脈病發作的急性期中,可考慮立即給予statin以降低腦中風,尤其是腦栓塞合併發生的機會。(Class IIa, Level of Evidence B)。

5. 頸動脈或顱內動脈狹窄症
內頸動脈狹窄是一個腦中風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尤其在超過50%狹窄時。此外,研究亦顯示當血管內膜厚度IMT值漸增時,其伴隨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亦漸增(31)。雖然內頸動脈狹窄的發生原因,並不必然是因高血脂所造成的,而且出現內頸動脈狹窄的病人,也不必然會伴隨著高血脂症。然statin藥因具有許多降血脂以外之作用包括:透過血管內皮細胞的合成NO以調節各種血管因子之分泌、改變血液中及粥樣斑塊中LDL成份的分佈、減少巨噬細胞的激發、以及平滑肌細胞的增生,並藉metalloproteinase的增量來穩定粥樣斑塊,所以自始便予人厚望,而希望藉它來改善病人嚴重的內頸或椎、基底動脈狹窄,以降低腦中風的發生率。有關此方面的研究,最著名的為2001年發表的ASAP(atorvastatin)(32),2002年的ARBITER (atorvastatin)試驗(33),及近期的HYRIM (fluvastatin)試驗(34)。其結果顯示相對於傳統治療,某些statin確實可以明顯減少血管內膜增厚,甚至逆轉其變化。此兩研究配合先前已報告之
ACAPS (lovastatin)(35)、PLACI-II (pravastatin)(36)、KAPS (pravastatin)(37)研究,已隱然在醞釀針對腦中風預防的新觀念:即以顱內外血管之粥樣硬化嚴重程度來決定statin的使用,而非僅依膽固醇值。依2004年發表統合分析9萬個試驗對象的結果(38),顯示LDL的降低與IMT的減少有強烈的相關性,甚至計算出LDL每降低10%,其一年平均會降低IMT 0.73%之結果。Statin藥的使用甚至對已接受了頸動脈內膜剝離手術的人,亦有防止其再狹窄之好處。而於2007年發表的METEOR(rosuvastatin)試驗(39),顯示其亦對僅具低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一
般中年人,有緩解其頸動脈內膜增厚甚至既存粥樣硬化之功效。
由以上之分析可結論:
—對於頸動脈高度狹窄的病人,除使用已確認的頸動脈內膜剝離手術或支架置放治療外,若有中等以上狹窄但尚未達到需執行介入性治療之閾值,可考慮給病人statin藥,並密切追蹤其頸動脈粥樣硬化之變化。(Class I, Level ofEvidence A)。
—對於顱內動脈高度狹窄的病人,目前並未有確認的血管介入性療法,因此可以考慮給予病人statin藥,並定期追蹤其動脈粥樣硬化及狹窄之變化。(ClassI, Level of Evidence B)。
—上述二點之建議,因為目前仍未列為健保使用降血脂藥物之原則,因此建議在給予statin藥之前,需一併考慮病人是否有高血脂之狀況後施行,但未來或許在更多研究結果發表後,會產生更寬鬆使用條件之共識。(Class IIa,Level of Evidence B)。

6. 曾經發生過出血性腦中風
膽固醇值的偏低與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似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此觀察雖迄今仍未證實,然而過去的公衛調查顯示,特別是針對亞洲東方人,的確呈現相當的證據,但須待未來進一步的研究來釐清。statin藥因具有顯著的降膽固醇作用,尤其是降LDL(低密度膽固醇)的作用,是否會因大幅降低膽固醇的結果而增加腦出血的機率,則一直為學者所密切關切。近年來,雖然研究者對過去以statin來預防冠心動脈病的受試者進行統合分析(9,38,40),發現膽固醇特別是低密度膽固醇的降低,並未有造成出血性腦中風增加之現象。然近期所發表的SPARCL試驗,以曾發生過腦中風的病人為試驗對象,卻發現使用大劑量atorvastatin藥(80mg),雖然可減少五年內腦中風復發的機率,但使用atorvastatin藥者,卻較使用安慰劑者有顯著增加出血性腦中風之現象(全部4,731個研究對象中,使用atorvastatin組有55人而使用安慰劑組有33人發生出血性腦中風,兩組差異之P<0.001;而使用atorvastain及安慰劑組之病人,其平均膽固醇值各為72.9及128.5mg/dl)。此出血性腦中風顯著增加的原因經進一步分析後(22),發現似乎不在於膽固醇值是否降太低,而是與選擇的對象中,部份對象是屬危險族群有關,包括(1)病人的舊中風類型是腦出血型或小血管空洞型梗塞者;(2)年老的病人;(3)病人在試驗期間其血壓控制較不佳者;(4)男性的中風病人。這些次族群病人有較高機會在高劑量statin藥使用期間,出現出血性腦中風。雖然本篇報告部份釐清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與膽固醇藥物的使用及血液中膽固醇量的降低無關,然其間之關係仍是不容忽視,臨床醫師仍須謹慎的使用。
由以上之分析可結論:
—對曾發生過出血性腦中風或小血管空洞型梗塞的病人,在合併有高血脂時須積極的使用降血脂藥物治療。而若所選擇的藥物為statin時應以一般的劑量控制至相當的程度。臨床上不建議使用高劑量statin或將膽固醇降至太低之程度。(Class IIa, Level of Evidence B)
—使用較高劑量降血脂藥物治療病人時,若病人同時合併有高血壓病時,血壓的控制應特別注意,一般的要求是控制在JNC-7 stage 2 hypertension以內(systolic BP <160mmHg, diastolic <100mmHg)。(Class IIa, Level ofEvidence B)

4.4 結語
血脂肪與腦中風關係的研究,在研究者依不同的腦中風類型,及區分族群來進一步研究後,已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其為重要的腦中風危險因子。而後續的研究亦顯示,某些腦中風類型與低密度膽固醇值偏高,及高密度膽固醇值長期偏低有關。於近年的許多臨床試驗,包括使用能提升高密度膽固醇之fibrate藥,或以降低膽固醇為目標之statin藥,都顯示對心血管疾病包括腦中風等的預防有顯著成效。此效果縱然在使用者的血液中膽固醇值僅稍高、甚至正常情況下仍可發現。未來仍有待更多國際大型的腦中風預防試驗的結果發表,才能確認statin針對腦中風疾病,或合併其他主要血管阻塞性疾病之預防成效。另外,釐清statin與其它預防腦中風藥物,如抗血小板藥之相互影響或加強作用,亦是未來需要研究的課題。



台灣腦中風防治指引20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